公民思辨,反核行腳

A Citizen for the Better, No Nuke Taiwan


短短7個月,破120場演講,楊斯棓醫師的反核行腳我已經追了4場了。從第2場「再嘗試版」,到第113場陽明大學醫學生幹訓「最大銀幕版」,到TEDxTaipei的第121s場「掌聲雷動版」,最後是在師大的第128場「水母入侵小娃走走版」(註)。

如果各位看倌還沒聽過楊醫師的演講,TED的15分鐘121s版,絕對顛覆你對「反核演講」的想像。




如果你問起,這是不是一場「反核演講」


這是台灣最美的衛生所--西莒衛生所

如果你問起
島嶼台灣的父親
我會告訴你
天空是島嶼台灣的父親

如果你問起
島嶼台灣的母親
我會告訴你
海是島嶼台灣的母親

如果你問起
島嶼台灣的過去
我會告訴你
血淚滴淌在歷史的足跡

如果你問起
島嶼台灣的現在
我會告訴你
腐敗的權力正對著心靈破壞

如果你問起
島嶼台灣的未來
我會告訴你
踏出腳步才能去開採

對著天空
對著海
島嶼台灣的身世
深深印在心內

對著過去
對著未來
你我牽手
在受傷的土地描繪新世界
為美麗島嶼
踏出希望的旅程
為美麗國度
踏出重建的道路

這是台語詩人李敏勇「如果你問起」一詩的全文。這是整場演講,我最喜歡的部分。這也是整場演講貫串首尾的一首詩。(疑?這不是反核演講嘛?)


這不是反核演講


「如果你問起」這首詩用台語讀來,極其優美。(先撇開「台語」一詞政治正不正確的問題,就稱這台灣的閩南語為台語吧。)過去在學校學的是古詩,是新詩,但就是沒有台語的現代詩。這首詩應該被收進課本裡,無論台語是不是你的「母語」,都可以試試看用台語唸一下這首詩,一首對島嶼台灣充滿感情的一首詩。


醫師反核,反不反合?


原先我以為「醫師反核」這個概念有點反合性(paradoxical),直到昨日看到這首詩:

「心情俗話久無詩,墮落雖深卻不悲。要向民間親走去,街頭日作走方醫。」

這是賴和的「十日春霖」,也是歷史上醫者的典範。醫師這個行業在台灣成為一種,「高級的醫業」,從十數年來醫學系高分不墜到每年演員考私醫後中西報考人數年年居高不降,儘管「醫療崩壞」一詞近來頗夯,但無論如何,在外圍觀的人仍如同錢鐘書的圍城所說的「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醫療崩壞」不是現在式而是現在完成進行式,當醫療崩壞已經走過莫約十年歷史,直到最近產生出強大的出走能量。但是「走入民間的醫師」這個概念在每個動蕩時代都會成為鮮明的標幟。這個動能其實可以衍伸出大家打破「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想像,也可以打破什麼人做什麼事的想像。


誰可以反核?


媽媽可以反核,作家可以反核,當初的一個口號甚至是「我是人,我反核」。如果動植物能開口,我想他們也要反核。在這裡不再多談反核與擁核的內涵,而是回到「台灣關懷」的本位。

如果你問起
島嶼台灣的未來
我會告訴你
踏出腳步才能去開採


不管你的認同是藍是綠、是統是獨,想革命或想安定,有幾本護照或一張綠卡,如果愛這塊土地,你會想進一步去探討,核能對台灣是福?是禍?主動踏出腳步去看、去問、去開採,除了大眾媒體餵給我們的統治階級過濾過的渣滓之外的,更接近真實的資訊。網路世代已然成形,我們都可以在這個資訊海中找到資料,然而,下個問題是,面對海量資訊,如何選擇?多數即正確?大家都這麼說就是對的?

如果我們每個世代的獨立思考能力都是殘缺的,該怎樣重拾思考力?


愛台灣,卡勿會老


繼續回歸到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想像與論述。「對著天、對著海,島嶼台灣的身世,深深印底在心內」。台灣究竟是一個多族群與多歷史來源的社會,但一起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打破「求發展」所以對環境取求的理所當然,發展的外一章可以有別的、更貼近自然的選項。

我很喜歡劉克襄老師所說的「對自然的嚮往是人類最終的鄉愁」。我們來自塵土,也終將歸向塵土,如果我們不愛台灣這塊土地,我們還在等待誰,來拯救?


(註)第128場發生兩件事,其一是楊醫師提到「水母癱瘓核電廠」,覺得頗有意思。其二是有小娃啼哭,主辦單位立馬請家長帶離,表達了對講者的尊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考後中,你的目標在哪裡?

國立中醫,有影無?

中醫為何為了「國立」內戰?